在全市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期间,达茂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爱在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宣讲团为载体,通过挖掘本土故事、创新传播形式、构建长效机制,探索出“以故事化人、以情感动人、以行动育人”的实践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构建“多元主体+本土叙事”宣讲矩阵
激活情感共鸣
达茂旗突破传统宣讲模式,组建由自治区、包头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国家的孩子”、骑兵后代、民族工作一线工作者等构成的复合型宣讲团,以“亲历者视角”讲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鲜活故事。
“国家的孩子”查干朝鲁深情回忆草原额吉跨越血缘的母爱,再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家国大爱;骑兵后代通过《骑兵精神代代传》歌曲与故事的结合,诠释“守望相助”的红色基因;边境牧民讲述世代戍边的坚守,生动演绎“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叙事方式,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可感的生活图景。
打造“八进+N”立体传播网络
推动全域覆盖
达茂旗以“八进+N”为框架,构建“机关+学校+社区+企业+乡村+边疆+网络+新领域”的全域宣讲体系。
在旗农牧局,通过“草原阿妈”帮扶故事引导干部深化“休戚与共”的政策执行理念;在乌克忽洞镇,村委书记结合祖辈戍边经历,激发基层治理的使命担当;在套马沟农庄,以“齐心协力建包钢”诠释“命运与共”的创业精神。
针对青少年群体,宣讲团将“草原英雄小姐妹”集体主义精神融入思政课堂,通过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使“请祖国放心 北疆有我们” 的口号成为校园最强音。
线上依托“英雄达茂”“达茂旗统一战线”“达茂联合旗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平台,发布本土故事短视频、音频宣讲内容,扩大传播覆盖面。
建立“挖掘—传播—转化”闭环机制
深化实践成效
达茂旗构建“故事挖掘—理论转化—长效传播”的全链条工作模式。组建由文化学者、基层干部组成的故事采编小组,深入苏木乡镇、边境哨所挖掘“草原阿妈”群体、“援疆支边”家庭等典型案例,形成系列“本土故事”宣讲稿。同时,将故事宣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度结合,在宣讲过程中主动收集群众需求,建立“需求—办理—反馈”台账,高效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这种“以故事为载体、以认同为纽带、以实践为导向” 的创新模式,使达茂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浸润”的跨越。在全市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期间,形成“人人讲团结、事事促和谐”的生动局面,为北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