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红韵映芳华,石榴满籽聚万彩——土默特右旗文化大院活动纪实
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文化大院如繁星散落乡间,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凝聚民心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文化大院承载着百年艺术的根脉、蒙汉文化交融的结晶“二人台”。自2008年以来,土默特右旗持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现已培育发展文化大院148家。各院团年均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超千场,累计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惠民服务达1.7万场次,惠及基层群众逾300万人次,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土默特右旗文化大院建设成效显著,全旗15家文化大院被命名为“红石榴文化大院”,占全市27个同类单位的55%以上。以文化浸润凝聚民族团结共识,着力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传承有“戏”
全旗148家文化大院以非遗二人台为艺术根脉,原创编排《茶瓶记》《老娘的生日》《赛珍珠倒卷帘》等乡情大戏。老艺人执板胡奏响岁月留声,年轻人舞水袖演绎时代新韵,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在方寸舞台间交织共生。沟门镇东湾村文化大院堪称“银发艺术团”,80余名成员平均年龄逾五旬,却以年均50余场的演出频次,用布满岁月沟壑的面容传递着土地深处的温情;明沙淖乡大城西村则走出“农闲研修院”模式,特邀专业院团导师驻村指导,打磨了《走西口》等传统小戏,创编了反映乡村振兴的《新货郎》等现代剧目,既滋养了村民的精神世界,又培育了艺术新苗。这种“老根发新芽”的传承智慧,正让二人台艺术在乡土中国焕发第二春。
沟门镇西湾村文化大院演出
非遗活化有“艺”
在土默特右旗的文化大院里,非遗文化正以最鲜活的姿态焕发新生。剪纸艺人指尖翻飞,细薄红纸幻化成祥纹瑞兽;泥塑匠人巧手揉捏,黄土化作憨态可掬的敕勒川娃娃;糖画艺人以糖为墨,在青石板上勾勒出甜蜜的民俗记忆。敕勒川博物馆广场前,社火表演热闹非凡,秧歌队伍彩绸翻涌,花伞如彩云流转,伴着铿锵锣鼓,绘就一幅流动的民俗长卷;沟门镇西湾村的畅园,更将非遗活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昔日旧供销社摇身一变,巴蜀风情的茶楼飘来阵阵茶香,晋陕韵味的戏台上传来悠扬梆子声,老茶客们品茗间,文化乡愁在唇齿间流淌;美岱召镇沙图沟村的文化大院,则奏响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乐章。扬琴叮咚、笛子悠扬、二胡缠绵、四胡浑厚,电子琴的时尚音色穿插其间,笙磬同音,雅俗共赏。这里平均每周文化活动超42小时,年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各族群众在丝竹管弦中增进了解,在欢歌热舞中凝聚共识,演绎着新时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盛景。
萨拉齐镇夕阳红红石榴文化大院器乐演奏
惠民乐民有“味”
元宵灯影里,居民在萨拉齐镇敕勒川俏夕阳文化大院唱红歌、闹社火,激情高歌二人台《送四门》;中秋月下,二人台小戏《祖国巨变70年》演绎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国同庆时,萨拉齐镇振华社区汇鑫苑文化大院组织开展“国庆七天乐”系列活动,激昂的合唱、优雅的舞蹈、幽默的小品、深情的朗诵,每一个节目都凝聚了居民们的热情与欢腾,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增进了邻里情感。萨拉齐镇兴隆社区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兴隆社区老年大学,推进“银龄211”为民服务项目,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个核心平台,紧密围绕“1”个老年人群体,致力于实现“1”个老有所为的办学目标,为萨拉齐镇文化大院的老人们开启了多彩老年篇章。这些草根舞台,让中老年人重拾青春,更让“文化养老”成为现实。
萨拉齐镇振华社区
汇鑫苑红石榴文化大院文艺演出
在土默特右旗的沃土上,非遗技艺在指尖流淌,乡音乡韵在耳畔萦绕,惠民乐章在四季更迭中生生不息。土默特右旗文化大院正以文化养老浸润心灵,以各美其美凝聚共识,让土默特右旗成为有根、有魂、有温度的精神家园,书写着新时代讴歌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文化乐章!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