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经验分享】达茂旗满都拉镇北疆红色教育基地:打造“铸牢”教育主阵地 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满都拉镇北疆红色教育基地位于满都拉镇政府南侧1公里处,主体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有北疆红色教育展厅、新时代文明实践诚信教育基地、民兵实战对抗训练基地等十余处现场教学点,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以资源整合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一是整合教学点资源。完善教学设施,与时俱进更新展陈内容,打造“北疆红色教育展厅” “新时代文明实践诚信教育基地”等4座现场教学基地和国门界碑、红色蒙古包等10处现场教学点。整合口岸党建、边境国防观察点等资源,打造边疆口岸国防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用好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资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教学点,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整合教学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各方面。2024年,依托红色蒙古包、党员中心户开展小板凳课堂、“红色蒙古包”主题党日活动等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宣传活动12次,为党员群众“加油”“充电”,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三是整合重要专场活动。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举办中蒙文化旅游那达慕、专场宣传文艺演出、戍边慰问演出等文化活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各民族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在北疆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精心规划完善基地培训线路
一是规划北疆红色党建路线。以“党性教育+红色文化”为主题,以“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主要内容,打造北疆红色教育展厅,创新红色研学路径,深化“135”边疆口岸地区党建工作模式,整合协调25个成员单位的工作力量,强化人员联动、阵地联用、工作联推“三项联建”构筑党建工作同步化、沟通协作高效化、产业发展差异化、服务群众精细化、护边管控网格化“五化融合”格局,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各族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规划国境巡边体验路线。以“国防教育+口岸界碑”为核心,通过遥望祖国边境、感受国门庄严宏伟,了解戍边战士守边护边的艰辛,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重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阿迪雅”巡边路,了解阿迪雅40年的守边护边故事,感受草原儿女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坚守精神,切实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国防意识;三是规划嘎查“三同”实践路线。突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特色,学员通过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吃苦当磨炼,把群众当亲人,把牧区当课堂,撸起袖子,拿起农具,融入到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详细了解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收入情况、困难需求,当好各族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学生聆听阿迪雅守边护边40年的坚守故事
以教学实践提高基地宣教质效
一是党员干部教育全面发力。基地积极发挥包头市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品牌优势,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二是青少年教育全面开放。基地积极承接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高校的研学夏令营,成功举行来自西安曲江小学、白云小学的“红领巾手拉手 石榴籽一家亲”研学活动,助力强国好少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全年承接研学行、夏令营、暑期实践教育活动等10余批次,接待研学学生500余人。三是社会教育全面深入。基地邀请市委党校讲师及嘎查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理论宣讲团,积极参加各类宣讲活动,在端午节、“七一”、国庆节等特殊纪念日开展“百里边防线、国旗耀边关”——满都拉镇各族儿女共庆祖国75周年华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坚守中国红”等活动,通过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方式,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包头师范学院组织师生在北疆红色教育基地开展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